今天看了黃仁勳在BG2的podcast做的一些想法整理

導言:超越喧囂

在當今科技界,NVIDIA和AI是無可迴避的熱門話題,相關的討論與炒作鋪天蓋地。然而,在這些表面的新聞報導之下,隱藏著更深層的戰略思考與對未來的洞察。

本文旨在穿透喧囂,直接從NVIDIA創辦人兼執行長黃仁勳近期一場深度對談中,提煉出最令人驚訝且違反直覺的五大觀點。這些洞見不僅揭示了運算的未來、產業的競爭動態,更描繪了全球經濟格局的根本性轉變。讓我們深入探討,這位引領AI革命的舵手,究竟看到了怎樣的未來。

第一點:推理不是一次性回答,而是「思考」——而且它正在擴展十億倍

過去,我們將AI的「推理」(Inference)理解為一個「一次性」的過程——你提出問題,AI給出答案。這是一個簡單的請求與回應模型。

然而,黃仁勳指出一個全新的範式:AI正在「回答前先思考」。這意味著AI不再只是從記憶中提取答案,而是會進行推理、研究、查證事實,然後再給出經過深思熟慮的回答。這個「思考」的過程,包括了多輪的自我校驗與資訊整合,從而指數級地增加了對運算能力的需求。

他解釋道,這個「思考」過程創造了繼預訓練(Pre-training)和後訓練(Post-training)之後的第三個擴展定律。正是基於此,他大膽預測,推理的運算需求將在未來增長十億倍。值得注意的是,黃仁勳表示他今年的信心比一年前更為堅定,因為「代理系統」(agent systems)、「多模態」(multimodality)以及「影片生成」的爆炸性增長,為這個預測提供了確鑿的證據,驗證了對運算需求的指數級渴求。

「推理不再是一次性的回答,而是在回答前進行思考……你思考得越久,得到的答案品質就越高。」

第二點:OpenAI注定將成為下一個數兆美元的超大規模公司

黃仁勳直接且明確地預測:「OpenAI很可能將成為下一個數兆美元的超大規模公司(hyperscale company)。」

他對「超大規模公司」的定義,不僅僅是規模龐大。他指的是像Google或Meta那樣,既擁有面向消費者和企業的服務,又親自建立從晶片到軟體的全棧AI基礎設施——即「AI工廠」的公司。

這個信念是NVIDIA與OpenAI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和進行投資的基石。黃仁勳認為,這是「我們能想像到的最明智的投資之一」。這個舉動的深層意義在於,它標誌著OpenAI正在從一個依賴Microsoft Azure的「外包模式」,轉向親自建立基礎設施的「自建模式」。這意味著OpenAI的規模已經「畢業」,達到了與Meta的祖克柏、Google的皮查伊同等級別,需要與NVIDIA建立直接從晶片到工廠的深度合作關係,這是其邁向真正超大規模公司的關鍵一步。

第三點:為什麼競爭對手的晶片即使定價為零,你仍然會選擇NVIDIA

這或許是黃仁勳最具顛覆性的觀點:即使競爭對手的晶片是免費的,客戶仍然會購買NVIDIA的系統。

這個看似違反常理的論點,核心在於一個關鍵概念:在一個電力受限的世界裡,總體擁有成本(Total Cost of Ownership, TCO)才是決策的關鍵。他的邏輯如下:

資料中心的擴展受到電力(以GW計算)的嚴格限制。因此,終極目標是在有限的電力預算內,最大化收入(或生成的token數量)。黃仁勳以Blackwell架構為例,其每瓦性能(performance-per-watt)比上一代Hopper高出驚人的30倍。在這種情況下,使用一個效率較低的「免費」晶片所帶來的機會成本將是巨大的。為了省下晶片費用,你將犧牲從固定電力預算中獲得30倍潛在收入的機會——這是一個經濟上完全不理性的權衡。

結論很明確:這場戰爭的關鍵不在於晶片的價格,而在於每瓦性能,以及AI工廠所能產生的總經濟產出。

第四點:巨大的脫節——為什麼華爾街的預測是錯的

一個鮮明的對比存在於市場預期與產業領導者的規劃之間:華爾街的共識預測NVIDIA的增長將在2027年左右趨於平緩,而產業領導者們(包括NVIDIA自己)則在為指數級的擴張做準備。

黃仁勳提出了三點理由來解釋為何增長將持續。他巧妙地將前兩點定義為相對「平凡」但規模龐大的基礎市場,而第三點則是華爾街模型完全忽視的、真正爆炸性的未來機會:

  • 通用計算的終結(平凡的基礎市場之一): 全球價值數兆美元的計算基礎設施必須更新換代,而它們將被加速計算所取代。這是一個全面的、必然發生的基礎設施刷新週期。
  • 現有超大規模業務的轉型(平凡的基礎市場之二): 現有的大規模工作負載,如推薦引擎和搜尋,正全面從CPU轉向基於GPU的AI。這本身就是一個價值數千億美元的市場轉移,是將舊有模式轉換為新模式。
  • 增強人類智慧的未來(真正的指數級機會): AI將增強由人類智慧驅動的約50兆美元全球GDP。為了生成這些代表智慧的「tokens」,將創造一個數兆美元的全新AI基礎設施市場。這不是替代,而是創造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經濟層面。

這種分層的論述揭示了華爾街的盲點:他們或許看到了替代市場的規模,卻完全低估了AI作為一個全新生產力工具所創造的淨新增市場的巨大潛力。

第五點:在中國競爭,而非脫鉤

針對中美科技競爭,黃仁勳提出了與主流「脫鉤」論調截然相反的立場。他指出,直到幾年前,NVIDIA在中國還擁有95%的市佔率。

他直言,將NVIDIA強行逐出中國市場是一個「巨大的錯誤」。黃仁勳認為,美國的政策「單方面解除了美國的武裝」,同時為華為創造了一個受保護的國內壟斷市場,讓其得以利用壟斷利潤資助其全球擴張,並挑戰NVIDIA。他用一句極具震撼力的話來形容競爭的激烈程度:

「他們只落後我們奈秒之差。」

黃仁勳相信,讓NVIDIA在中國市場競爭,對美國和中國雙方都是最有利的。這不僅能讓美國技術成為全球標準,最大化美國的經濟成就和地緣政治影響力,同時也能讓中國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接觸到領先的技術。這是一個可以共存共榮的局面,而非零和遊戲。

結論:登上指數級增長的列車

綜合以上觀點,黃仁勳傳遞的核心訊息是:AI革命的規模和速度遠超多數人的想像。這不是一次漸進式的改良,而是一場對運算和各行各業的根本性重塑。

面對如此迅猛的變革,任何公司或領導者該如何應對?黃仁勳的建議非常直接:「你唯一真正需要做的事情,就是上車。」這不僅是為了跟上步伐,更是為了在歷史性的範式轉移中生存下來。正如未來學家Ray Kurzweil曾預言,21世紀我們將經歷的不是100年的進步,而是相當於20,000年的進步。

鑑於此,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:對你和你的產業而言,「登上列車」究竟意味著什麼?

黃仁勳親揭五大驚人洞見:為何華爾街全錯了,AI將如何重塑世界?